• 1
  • 2
  • 河北工程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当前位置: 研招在线 > 研招资讯 > 招生资讯 >

怎样培养高质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

怎样培养高质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

研招在线免费为您提供全国各大高校研究生报考、MBA招生、复试、调剂、招聘等信息!

研究生招生简章,点击进入研究生招生简章>>           MBA招生信息,点击进入MBA招生>>

研究生考研备考,点击进入研究生考研备考>>           研究生考研复试,点击进入考研复试>>

研究生考研调剂信息,点击进入考研调剂>>             研究生考研院校信息库,点击进入院校信息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当前,新质生产力正引领着全球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为连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桥梁,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关键环节。技术经理人作为这一环节的中坚力量,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效果,从而进一步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尽管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各高校也探索出了一些好的做法,但从总体上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在培养方案、体系构建、政策扶持、工作力度等环节仍然相对薄弱。因此,高校要全面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优化人才供给结构,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推动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直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短板

教育与产业之间存在脱节,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层次的非学历教育或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主要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专业的理论课程,缺乏与产业紧密结合的课程模块,导致学生难以快速适应产业环境。很多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成果转化)部门,导致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工作长期处于教育管理或科技创新的边缘领域,对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缺乏重视。此外,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教育体系对于新兴技术和产业趋势的反应不够灵敏,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把握最新技术动态,对产业需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受限。

创业与实践能力存在短板,创新思维与应用技能存在不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的重要能力之一是创新创业能力,这不仅包括对现有新质生产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往往忽视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过分强调社会科学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理工学科创新创业能力的激发,使得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缺乏足够的实践技能培养机会。

资源与配置失衡,教育资源与分配效率存在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中的师资建设、硬件设备、研究资金等投入普遍缺乏长效支持,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技术转移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头部高校,而其他高校和地区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明显差异。

把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规律

产业对接,强化课程与市场技术需求的同步性。当前,由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复杂性强,行业管理尚未完全走向规范化,行业回报低、风险大,难以吸纳和留住高级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教育需要与产业界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通过常态化市场调研和行业分析,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保持教学与产业发展趋势同步。通过引入产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讲授,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需求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流程。

实践融合,深化教学与项目的协同驱动。高校可通过国家大学科技园研究性学习、技术转移中心项目实操、新型研发机构实习等形式,充分构建问题导向的校内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鼓励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设计项目化课程,让学生在团队协作、项目管理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战演练,参与真实的产业研发和成果转化案例,从而深入理解技术转移全过程。

资源重构,优化教育与产业优质资源的利用度。政府应从政策层面进行宏观调控,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教育资源向重点区域和高校倾斜。高校应通过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如共享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资源、教师跨学科合作等实现教育资源最大化利用。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在线教育平台、虚拟实验室等,有效突破地域限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教育资源。

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教育路径

学科引领,以专业建设塑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高校应依托自身优势学科,结合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加快布局培育“+绿色”“+安全”“+健康”“+智能”等交叉学科,在未来的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中抢占先机,以塑造具有丰富知识背景和专业深度的复合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通过引入行业前沿技术和理论,迭代更新技术转移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校企联合实验室、产学研基地等广泛的产业界合作,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

平台赋能,借力高能级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机构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展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高校应将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学科平台与国家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深度共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前沿科技与高水平研究的技术转移方向,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高校还应与科研院所及企业平台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课程、设计概念验证与中试熟化项目等,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增强教学的前沿性和实践性。

产教融合,深化产业链与教育链协同创新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是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机制的关键。高校应与契合学校优势学科及区域支柱产业的重要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共同制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高度一致。面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的各环节和各阶段需求,系统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的政策水平、技术认知能力、管理能力、投融资能力、法律素养、市场化意识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通过设立企业导师制度、企业奖学金、实习基地等措施促进项目驱动学习,提升相关人才的团队协作、项目管理和创新能力,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教育与未来产业无缝对接。

氛围营造,激发创新创业的学术文化。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高校应通过举办面向高水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科技节、创新创业大赛、学术讲座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建立有利于新概念验证与新成果孵化的开放的学术交流环境,组织学生与行业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和思想碰撞。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提供专项创业指导、项目资助、技术支持等,帮助学生将创新想法转化为创业成果。有关部门应鼓励高校、研发组织、医疗卫生机构等探索建立学历教育与社会化培训课程的互认机制。高校则需相应地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职称评审、绩效考核、岗位晋升、人才评价等相结合的考核体系,赋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稳定和提高其工作积极性,畅通人才选拔、教育、培养和使用全链条。

(作者王浩绮系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郭凯系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本文系2023年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面向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链发展的校企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平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JGKT23_C028]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4年11月11日第06版

作者:王浩绮郭凯

来源:https://news.qq.com/rain/a/20241111A0124E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