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 |
研究方向 |
主要研究内容 |
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 |
作物学 (作物遗传育种) |
小麦遗传育种 |
围绕小麦高产稳产、抗病抗逆、绿色高效的育种目标,在小麦重要性状挖掘、分子育种、麦类基因组学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40余项,领衔完成威宁黑麦基因组精细物理图谱构建,研究成果在Nature Genetics、Science Advances等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国家(国际)发明专利40余件,近五年育成豫农912、豫农916等高产、优质、中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35个,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北农科技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8项。 |
|
玉米遗传育种 |
围绕我国玉米产业发展需求和趋势,致力于玉米杂种优势、株型、光周期、抗病抗逆、种子发育及产量性状的遗传机理研究,在选育高产优质、宜机收玉米品种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育成选育出MY73、豫单9966等高产优质宜机收的玉米新品种50余个,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Nature Genetics、Molecular Plant、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等国际主流刊物发表SCI学术论文600余篇。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5项。 |
||
花生遗传育种 |
围绕国家战略和花生种业发展关键问题,在花生精细基因组解析、高效分子育种技术体系、优异种质创新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重点2项)等课题25项,国际首次破译复杂的野生花生四倍体基因组,绘制出首个花生三维基因组图谱,先后在Advanced Science、Genome Biology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20余篇,创建“花生高效分子育种技术创新体系”,创制种质资源2000余份,主持培育“农大花”系列花生新品种10个;荣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8项,其中主持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等15项。 |
||
水稻遗传育种 |
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的水稻重大战略需求和两熟制种植条件下关键科学技术需求,开展水稻重要性状分子机理解析、栽培生理调控理论和技术研究。团队入选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人入选省部级人才, 1人为农业农村部水稻指导专家组成员,1人为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近年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20多项,发表SCI论文6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目,审定水稻新品种4个,获植物新品种权3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
||
大豆遗传育种 |
围绕大豆重要农艺性状,对大豆产量、品质及抗逆相关性状展开重要基因的挖掘和功能解析,并通过分子聚合育种,进行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的培育。以期突破当前高产优质瓶颈,并集合抗逆、抗病虫害等性状,为解决我国大豆卡脖子问题做出贡献。主持和承担国家或省部级项目20项,发表SCI论文近30篇,授权国际、国家专利11项。 |
||
作物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
小麦耕作与栽培 |
围绕小麦丰产高效、抗逆减灾、品质调优的目标,针对生产中小麦栽培生理、发育生理和高产栽培方面进行研究,在New Phytologist、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Plant Physiology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小麦品质形成与调优栽培技术》学术专著1部, 授权发明专利21项,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 |
|
玉米耕作与栽培 |
围绕国家粮食安全,依托河南夏玉米优势,深入研究玉米产量机制及调控,融合耕作栽培、化学调控、土壤学、植物营养等多学科,创新高产绿色技术;以绿色高效智慧减排为目标,跨尺度研究资源高效利用,结合现代农业智慧化手段,集成技术模式,构建区域绿色高效智慧农作体系。近五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成果奖5项,出版教材4部,制定河南省地方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多项,发表论文100余篇,为支撑河南粮食“十七连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
||
中药学 |
中药资源与栽培 |
围绕河南道地药材基础,培养中医药人才,服务三农。利用基因组和代谢组技术挖掘药材优良种质与活性物质,结合现代生物技术、药理学及分离分析技术,进行药材质量评价与药效研究。开展资源收集、栽培技术研发、新品种选育及全产业链开发,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等国家或省部级项目,获批中药材新品种14个,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教材或专著5部,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