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名称 |
团队负责人 |
团队骨干 |
团队一: 种子繁育与土中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研发团队 |
杨然兵(教授、博导) |
邢洁洁(讲师、博士) 杨松梅(讲师、博士) 查显涛(讲师、博士) 青苡任(讲师、博士) 潘志国(副教授、博士) 张健(副教授、博士) 张还(副教授、博士) |
团队二: 能量回收与节能装备技术团队 |
王生辉(柔性引进人才、教授、博导) 马庆芬(教授、博导) |
李静茹(副教授、博士) 吴中野(讲师、博士) 刘进一(讲师、博士) |
团队三: 智能感知与先进机器人技术团队 |
唐荣年(教授、博导) |
李创(教授、博士) 胡文锋(副教授、硕士) 谢小峰(副教授、博士) 吴京锦(副教授、博士) 刘晓梅(副教授、博士) 钱呈(讲师、博士) 刘虹(讲师、硕士) |
团队四: 新能源汽车安全与智能控制创新团队 |
陈振斌(教授、博导) |
庄继晖(副教授、博士) 李培新(讲师、博士) 葛承强(讲师、博士) Omar Ibraheem Awad(副研究员) |
团队五: 天然橡胶智能化生产创新团队 |
张喜瑞(教授、博导) |
张志富(副教授、博士) 刘俊孝(讲师、博士) 汝绍锋(副教授、博士) |
团队六: 海洋微纳机电系统研究团队
|
闻利平(柔性引进人才、教授、博导) 周腾(教授、博导) |
史留勇(教授、博导) |
团队七: 清洁能源高效存储材料与装备团队 |
文伟(教授、博导) |
刘世豪(教授、博士) 张先满(副教授、博士) 覃佳艺(副教授、博士) 饶小双(讲师、博士) |
团队八: 热带特色果蔬智能化生产技术团队 |
付威(教授、博导) |
梁栋(教授、硕士) 王娟(副教授、博士) 张慧明(高级实验室师、博士) |
团队九: 智能载运工具应用研究技术团队 |
邱娜(副教授、博导) |
肖明伟(副教授、硕士) 包骥(讲师、博士) |
团队一:种子繁育与土中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研发团队
团队简介:
本团队立足于“南繁育种与土中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及产业发展需求,根据马铃薯、甘薯等土中作物及南繁育种农艺要求,服务于种植大户及育种学家,研制了薯类机械化装备及南繁育种试验装备20余种,其中10余种机型纳入国家农机购机补贴目录,产品出口60余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团队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省部级以上课题3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获授权国家专利1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0余项。
团队负责人:
杨然兵,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奖优秀奖,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等奖励。
团队骨干:
邢洁洁(讲师、博士)、杨松梅(讲师、博士)、查显涛(讲师、博士)、青苡任(讲师、博士)、潘志国(副教授、博士)、张健(副教授、博士)、张还(副教授、博士)
团队二:能量回收与节能装备技术团队
团队简介:
能量回收与节能装备技术团队面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从海南省清洁能源岛的建设及循环经济发展、节能型社会建设的需求出发,依托海南大学机械工程学科,聚焦于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余能回收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团队隶属于海南大学生态文明领域创新中心的清洁能源利用与绿色装备技术方向,被认定校级科研团队并于2022 年获批省级创新研究团队。近年来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6 项,省部级等项目30 余项,获国家海洋科学技术二等奖、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科研奖励3项,发表科研论文70 余篇,其中SCI/EI 收录论文近60 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2 项。
团队负责人:
王生辉(柔性带头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装备技术研究室主任,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常务委员、中国海洋学会委员。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曾获国家海洋系统优秀科技青年、国家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国家海洋科学技术二等奖等荣誉称号,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参编《海水淡化工程》著作1部,参编行业标准1项。
马庆芬,女,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硕士生导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委员,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责任教授,海南省第一届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海南省科协六届委员会,海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海南省自贸港D类人才、创新研究团队负责人,中文核心期刊《海洋工程》杂志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清洁能源利用与节能装备技术,主持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海南省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省级人才团队项目、1项中央引导地方专项等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横向项目近20项;研究成果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1项、海南省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果奖1项,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SCI一区7篇),获授权国家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所涉及的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技术成果已为我省多个海岛海水淡化供水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团队骨干:
李静茹(副教授、博士)、吴中野(讲师、博士)、刘进一(讲师、博士)
团队三:智能感知与先进机器人技术团队
团队简介:
本团队聚焦海南全健康研究领域医疗康复器械和特种领域的数字诊疗需求,重点研究生肌电信号智能交互过程中的感知、反馈与增强等关键技术,研发基于脑电-生肌电信号检测辨识的数字康复装备。团队与美国西北大学Ming Wu教授团队、华南理工大学脑机接口与脑信号处理中心李远清教授团队均有深度合作近年来团队承担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3项,科研经费约800万元;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
团队负责人:
唐荣年,教授,博导,海南省南海名家,教育部自动化类专业教指委协作委员,热带岛屿资源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美国西北大学访问学者,海南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团队骨干:
李创(教授、博士)、胡文锋(副教授、硕士)、谢小峰(副教授、博士)、吴京锦(副教授、博士)、刘晓梅(副教授、博士)、刘虹(讲师、硕士)、钱呈(讲师、博士)
团队四:新能源汽车安全与智能控制创新团队
团队简介:
新能源汽车安全与智能控制创新团队面向国家智能交通和低碳发展重大需求,立足于海南省高新技术及产业的发展需求,专注于新能源车辆和自走式移动机械智能化领域,聚焦于新能源动力系统,综合能源服务系统,智能驾驶与场景仿真,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的安全管理与健康状态诊断等问题开展科研工作。近年来团队承担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6项,科研经费近500万元;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团队负责人:
陈振斌,教授,博导,海南省领军人才,海南省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委员,曾以第一完成人获海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宝钢优秀教师奖和海南大学首届“十佳好老师”等奖励或称号。
团队骨干:
庄继晖(副教授、博士)、李培新(讲师、博士)、葛承强(讲师、博士)、Omar Ibraheem Awad(副研究员)
团队五:天然橡胶智能化生产创新团队
团队简介:
天然橡胶智能化生产创新团队聚焦国家天然橡胶战略资源供给安全和海南省热带高效农业的发展需求,致力于高性能智能化割胶装备的研究,重点探究天然橡胶树皮碎屑运动-贴树仿形割胶装置的相互作用耦合机制,创新天然橡胶螺旋进阶仿形智能割胶技术,创制“一机一树”固定式智能割胶机和“一机多树”自走式智能割胶机器人,旨在提高天然橡胶产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并推动我国热带农业区天然橡胶智能化割胶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近年来团队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省部级以上课题3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 收录论文4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
团队负责人:
张喜瑞,教授,博导,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国家级青年人才,农业农村部神农青年英才,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家、岗位科学家,全国“最美农机教师”。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九届青年科技奖等奖励。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EI收录论文32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8项。
团队骨干:
张志富(副教授、博士)、刘俊孝(讲师、博士)、汝绍锋(副教授、博士)
团队六:海洋微纳机电系统研究团队
团队简介:
海洋微纳机电系统研究团队,基于微纳流体力学理论,融合机械、材料、信息、生物和化学等多个学科精髓,专注于探索海洋环境监测微流控芯片、海洋渗透能以及海洋微生物细胞操纵微流控芯片等研究领域。以此为基础,研制一系列海洋环境监测、海洋微生物检测仪器及海洋渗透能利用装备,实现从样品处理到检测的微型化、自动化、集成化和便携化,有力地推动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进步,并为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贡献力量。近年来,团队已主持10余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在SCI/E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授权国家专利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得省级科技奖励3项。
团队负责人:
闻利平,博士,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主要从事仿生纳米孔道膜制备及应用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140篇,引用5600余次。主持多项国家级基金,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杰出青年基金、面上基金等。201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支持。2017年当选科技部纳米科技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017年获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称号;2018年当选NPG Asia Mater.客座编辑;2019年获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称号;2020年以独立PI承担国家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周腾,博士,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围绕微纳米流体力学展开研究,融合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专注于微纳流体多物理场耦合相关研究。已在Nat. Commun.、National Science Review、Small、Chinese Chem. Lett.、Physics of Fluid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9篇,SCI总引用1300余次。2019年至今,作为第一(含共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3篇,出版著作一部,获得第十届海南省青年科技奖、2022年海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微尺度流体与颗粒控制机理研究,第一完成人)、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mechatronics十佳青年编委等奖项,指导一名研究生获得海南省优秀硕士论文。学术兼职方面,担任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mechatronics》青年编委会副主任、流体动力与机电控制工程国际学术会议分论坛主持人及科学委员会成员、中国力学学会流体控制工程专业委员会青年专家组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等。
团队骨干:
史留勇(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团队七:清洁能源高效存储材料与装备团队
团队简介:
清洁能源高效存储材料与装备团队面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建设的相关产业需求,针对清洁能源的大规模电网级储能、新能源汽车电源、微型器件动力电源应用,开发高性能储能电极、器件、装备,以及相关装备的加工制造和腐蚀防护技术。近年来团队承担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5项;发表SCI/EI收录科研论文100多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
团队负责人:
文伟,教授,博导,海南省“515人才”第二层次,海南省青年南海名家,中国硅酸盐学会溶胶凝胶分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委员,获教育部学术新人奖、GE科技创新奖一等奖、海南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等。
团队骨干:
张先满(副教授、博士)、刘世豪(教授、博士)、覃佳艺(副教授、博士)
团队八:热带特色果蔬智能化生产技术团队
团队简介:
热带特色果蔬智能化生产技术团队立足于海南省特色果蔬智能化发展技术及产业的发展需求,开展特色果品和蔬菜生长过程的精准感知与信息获取、智能化机器人采收、病虫害监测与防治、果蔬品质监测与溯源、智能化施肥以及修剪,解决热带果蔬机械化生产环节技术瓶颈。近年来团队承担国家级项目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约70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团队负责人:
付威,教授,博导,海南省拔尖人才,南海创新人才,海南大学D类高层次人才,农业航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枣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理事,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0余项,获省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第2,2022),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
团队骨干:
梁栋,教授,博导,海南省高层次人才,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2,2020)。
王娟,副教授、博士,博导,海南省高层次人才,国家植保科技创新联盟海南分会秘书长。
张慧明,高级实验师,博士,硕导。
团队九:智能载运工具应用研究技术团队
团队简介:
智能载运工具应用研究技术团队围绕载运工具智能化、安全、节能与环保等主题,结合陆地、航空、深海载运工具的智能化控制进行研究。基于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智能化方法对载运工具关键部件新结构、新材料进行设计,对载运工具动力系统的安全性、海岛湿热环境适应性进行研究。近年来团队承担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0项,科研经费约500万元;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3项。
团队负责人:
邱娜,副教授,博导,佛罗里达大学—同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海南省拔尖人才,海南大学D类人才。主要从事人工智能算法,载运工具关键结构设计,动力电池湿热环境耐候性研究。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
团队骨干:
肖明伟(副教授、硕士)、包骥(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