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轻化学院研究生招生总体介绍 2025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食品学科简介 学院主页

2025年轻化学院研究生招生总体介绍

发布时间:2024-10-18   来源: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   编辑:研招在线   本页浏览次数:

一、学校简介

广东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结合、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2024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大陆高校第35—49位,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位列全球第301—400名。学校本部坐落于中国南方名城广州,拥有大学城、东风路、龙洞、番禺、沙河、揭阳等多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5300余亩,环境优美。

拥有省部共建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工具全国重点实验室(广东工业大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发改委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3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70余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五年突破160项,位列全国前60名。获中国专利银奖2项、优秀奖7项,2023年学校发明专利授权数位列全国高校第7位。在《全国科技创新百强指数报告2023》中位列全国科技创新高校50强第45位,广东省属高校第1位。。到校科研经费连续多年突破10亿元。

目前在校生超5.3万人,其中本科生超3.9万人、研究生超1.3万人。现有教职工4200多人,拥有各类高层次人才近千人,省部级“创新团队”17个。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27个、省教学名师19人。9人次入选科睿唯安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位居内地高校第35位。37人次入选斯坦福大学2023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位居内地高校第50位。

学校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省重点学科15个,省“冲一流”学科7个。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农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已进入前0.3‰。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4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7种,同时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

 

二、学院简介

轻工化工学院是广东工业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1958年创办化工本科专业,1986年精细化工成为我校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93年化学工程与技术被列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3年获得应用化学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得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0年获得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24年获批材料与化工专业博士点,2024年化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1.6‰。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先后入选为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在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新突破。学院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与化工专业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化学工程、工业催化与生物化工5个二级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硕士一级学科点。

近五年来,学院共承担科研项目67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3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到校经费近2亿元,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奖10项,获授权专利333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学院致力于为人才培养、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服务。

 

三、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98人,其中专职教师146人,教授43人、副教授(含其他高级职称人员)84人,博士学位的教师超过98%,具有海(境)外留学经历的占80%,博士生导师44人,硕士生导师130人。

学院现有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聘任外籍院士2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讲席教授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2人、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6人、广东省领军人才1人、珠江讲座教授2名、广东省杰青、珠江青年学者等省级人才珠江学者8人、广东省领军人才团队2个、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2人、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2人。学院成立了19个科研实验室,形成了催化新材料及其应用、石油化工下游高附加值绿色化学品清洁生产、精细化工与功能高分子材料、药品食品生产技术及安全控制、生物资源深加工与利用等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

 

四、人才培养

近五年,我院承担了678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大量企业委托的项目,逐步形成了“以项目为载体,学科前沿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并重,产学研结合为特色”的科研理念。

在校研究生116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12名,硕士研究生1050名。构建了包括优秀本科生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硕博连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境内外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院重视国际交流,培养双向人才,学生可参与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 派研究生留学项目、法国、瑞士、澳大利亚等国部分高校双硕士学位研究生项目、德国不莱梅大学、悉尼大学、韩国等部分高校交换生、暑期学校、海外实习项目等。

五、办学资源与实验室

学院建有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围绕资源化学、精细化工、科研用试剂、高分子材料、PCB、化妆品等获批了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8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个广州市重点实验室。共建了广东省化学化工榕江实验室、科技部科研用试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广东省石化中下游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广东省印刷电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近2亿元,教学和科研实验室面积1.2万平方米。

六、学位点介绍

(一)博士点介绍

专业设置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术型)

材料与化工(专业型)

主要研究方向

绿色石化与化工新材料

能源材料化学

精细化工

功能高分子及复合材料

现代有机合成与生物炼制

精细化工

高分子材料

新能源化工

学制

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2+4”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为4年,最长学习期限为8年;直博生学制6年,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8年,学习形式为全日制

学制 4 年,最长学习年限 8 年,学习形式为全日制。

培养方式

培养实行导师(指导小组)负责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在入学后两周内制定出培养计划,第四学期参加中期检查,并完成学术活动环节;直博生开题报告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在第八学期前完成中期检查,并完成学术活动环节。

培养方式为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为责任导师, 负 责思政教育、专业知识传授及论文撰写;校外导师为企业工程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负责专业实践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

(二)硕士点介绍

专业设置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术型)

化学工程(专业型)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术型)

主要研究方向

清洁化工技术与催化新材料

精细化学品工程

材料化学工程

天然产物资源利用与制药工程

生物化工与食品生物技术

现代精细化学品技术

化工新材料技术

现代药品与食品技术

绿色过程设计与控制

能源化学工程

食品科学

食品安全

农产品加工与贮藏

报考科目

政治、英语一、数学二、化工原理

政治、英语二、数学二、化工原理

政治、英语一、数学二、食品化学

培养目标

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

培养实践型应用人才

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

培养方向

清洁化工技术与催化新材料;精细化学品工程;材料化学工程;天然产物资源利用与制药工程;生物化工与食品生物技术

现代精细化学品技术;化工新材料技术;现代药品与食品技术;绿色过程设计与控制;能源化学工程

食品科学;食品安全;农产品加工与贮藏。

毕业要求

学术型硕士课程学习需满足最低学分要求,在申请毕业答辩前,应以广东工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或本人为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1篇SCI论文(会议论文除外),且学位论文答辩通过。

专业型硕士课程学习需满足最低学分要求,在申请毕业答辩前,应以广东工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或本人为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1篇核心期刊及以上等级的研究论文(会议论文除外)或申请发明专利并进入实审阶段1件,且学位论文答辩通过。

学术型硕士课程学习需满足最低应学分要求,在申请毕业答辩以广东工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公开发表1篇SCI论文(会议论文除外),且学位论文答辩通过。

 

七、科研团队

(一)木质素纤维高值化利用团队

团队负责人:

邱学青

主要研究方向:

木质素功能化改性与资源化高值利用、木质素基础化学、木质素基功能材料、木质素基碳电极材料、木质素基精细化工产品、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催化转化等。

(二)清洁化学技术团队

团队负责人:

余林

主要研究方向: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氮氧化物的催化治理;

加氢脱氢催化剂;

水污染控制与修复催化剂;

能源储存和转化材料,包括锌空电池催化剂,电解水制氢催化剂等;

功能材料等。

(三)先进化工技术平台

平台负责人:

祝京旭

主要组成和发展方向:

由颗粒学与先进涂层技术团队和多相流过程强化工程团队等多个绿色先进化工团队组成的综合性科研教学平台。

(四)Bernard Meunier 院士团队

团队负责人:

Bernard Meunier

主要研究方向:

现代有机合成及新药研究。

(五)绿色不对称催化团队

团队负责人:

Keiji Maruoka

主要研究方向:

1.有机碱催化剂、有机酸催化剂、有机酸碱复合催化剂;

2.有机自由基催化剂。

(六)绿色能源催化团队

团队负责人:

王铁军

主要研究方向:

1.氢能;

2.生物质能源化工。

(七)有机资源高效利用团队

团队负责人:

方岩雄

主要研究方向:

1.高分子材料及中间体(乙苯、环己烯、KA油)差异化产品;

2. 精细化学品(表面活性剂、润滑基础油、电子化学品)新分子设计;

3.新型催化材料;

4. 新装备新工艺。

(八)聚合物功能材料团队

团队负责人:

陈旭东

主要研究方向:

1.聚合物光学加密材料;

2.聚合物电子材料;

3.有机聚合物分子筛及膜;

4.特种高分子材料。

(九)可持续发展创新技术团队

团队负责人:

张山青

主要研究方向:

可持续能源转换和存储以及绿色资源回收技术。

(十)有机-无机杂化功能材料科研团队

团队负责人:

何军

主要研究方向:

1.先进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开发及其在燃料电池、半导体薄膜、催化、传感、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2.电子化学品、有机硅树脂等;

3.荧光探针分子及诊断试剂盒开发。

(十一)有机光电材料与功能高分子团队

团队负责人:

霍延平

主要研究方向:

1.有机光电;

2.功能高分子;

3.新型电池材料的基础理论及精细化学品(光引发剂、光刻胶、有机硅树脂,环保涂料等)应用研究工作。

(十二)精细化工新材料团队

团队负责人:

易国斌

主要研究方向:

1.功能高分子材料;

2.纳米杂化/复合材料;

3.光电功能材料;

4.新能源材料。

(十三)精细有机合成与特种功能材料团队

团队负责人:

郭建维

主要研究方向:

1.精细有机合成;

2.功能高分子;

3.智能高分子材料;

4.绿色高分子复合材料;

5.微塑料环境行为。

(十四)电化学纳米能源团队

团队负责人:

林展

主要研究方向:

1.新能源材料设计器件开发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2.催化新材料设计开发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十五)先进能源材料与器件团队

团队负责人:

李成超

主要研究方向:

1.宽温度范围钾离子电池。

2.高安全长寿命锌离子电池;

(十六)无机光电功能材料团队

团队负责人:

潘春阳

主要研究方向:

新能源与节能技术;

1.电池电化学;

2.新能源;

3.主要围绕功能发光材料;

4.材料等开展科研工作。

(十七)应用物理化学科研团队

团队负责人:

胡光辉

主要研究方向:

1.计算化学和饮用水处理;

2.印制线路板金属表面处理,甲醇燃料电池电催化材料制备与性能。

(十八)农产品精深加工团队

团队负责人:

孙建霞

主要研究方向:

1.果蔬精深加工与副产物综合利用;

2.食品非热加工技术应用研究;

3.食品功能性分析。

(十九)香飘三创食品与健康科技团队

团队负责人:

吴克刚

主要研究方向:

1.芳香健康科技与文化;

2.食品加工新技术;

3.食品质量安全。

(二十)高分子材料智能设计与制造

团队负责人:

石彤非

主要研究方向:

析相融合,提出组成工艺-结构-性质性能多尺度理论模拟和大数据分的定量关系,为新材料开发提供解决方案。

(二十一)颗粒学与先进涂层技术团队

团队负责人:

张辉

主要研究方向:

1.颗粒学;

2.涂层技术;

3.微纳米功能粉体技术;

4.功能粉末涂料与液体涂料技术;

5.纳米结构无机涂层技术;

6.粉体流态化。

 

八、奖助学金

 

助学金(元/年)

学业奖学金(元/年)

拔尖创新人才奖学金(元/年)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补贴(校外)(元/月)

国家奖学金(元/年)

导师资助金(元/年)

一年级研究生

二、三年级研究生

全日制硕士生

6000(占比100%)

5000

10000(一等)

10000(选拔)

依据合作协议

20000(评审)

依据实际而定

6000(二等)

2000(三等)

全日制博士生

29000(占比100%)

15000

18000(一等)

20000(选拔)

依据合作协议

30000(评审)

不少于16000

15000(二等)

12000(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