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复试工作安排公告 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学院主页

2024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发布时间:2023-10-10   来源: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编辑:研招在线   本页浏览次数:

一、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简介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是延安大学最早设立的院系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抗战时期的延安自然科学院。1958年延安大学恢复重建时成立理化专修科,1961年独立设为物理系,1999年改建为物理与电子信息系,2002年扩建为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学院现有陕西省能源大数据智能处理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延安市信息处理与测控技术重点实验室、延安市能源大数据智能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延安市信息处理与测控技术创新团队,延安市智慧油田杨天若院士工作站,是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拥有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中科曙光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大数据创新中心、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专任教师69人,实验技术人员11人,管理人员(含辅导员)9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3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2人;有学科带头人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1人;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获得者3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

学院设有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和智能制造工程5个本科专业,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物理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学科教学(物理)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学院设有物理系、电子与通信工程系和自动化系,有物理和电子技术2个实验教学中心,其中物理和电子实验教学中心都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处理与测控实验室为延安市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实验设备万余台件,总价值6000多万元。

目前,学院有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和2个省级一流专业项目,有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有2个省级教学团队,有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有2项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有20余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近年来,我院曾三次荣获陕西省教育系统“创佳评优工作最佳单位”、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陕西省“先进实验室”和“全国先进班集体”等称号。完成国家、省部级和厅局级项目100余项,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和教学参考书40余部,获省、厅级科研、教学奖20余项,获授权专利80余项。

多年来,学院秉承“格物究理,博学笃行”的院训,以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着力构建“自由开放之思想、厚重严谨之学术、公义诚信之教养、宽容大度之胸襟”的学院文化,为学校更有特色、更有水平大学建设贡献物电人的智慧和力量!(以上数据截止:2023年5月)

热烈欢迎广大考生报考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在革命圣地成就梦想!

二、物电学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及专业简介

1. 招生专业

物电学院拥有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点,电子信息、学科教学(物理)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共156人,其中2021级物理学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32人,2022级51人,2023级63人,2020级和2021级硕师计划10人。

物电学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一览表

学术学位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学习方式

咨询电话

07 理学

0702

物理学

070201 原子与分子物理

全日制

白老师:18809112335  

赵老师:15891015988

070202 凝聚态物理

全日制

070203 无线电物理

全日制

08 工学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

全日制

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

全日制

专业学位

专业类别

专业领域(方向)

学习方式

咨询电话

0854

电子信息

085401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全日制

白老师:18809112335  

赵老师:15891015988

085402 控制工程

全日制

085403 人工智能

全日制

0451 教育

045105  学科教学(物理)

全日制

 

2. 物理学(学术学位)

2.1 学科简介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及其实际应用的科学。它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且是近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源泉。延安大学物理学是陕西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2018年开始招生硕士研究生,目前该学科下设凝聚态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无线电物理三个二级学科。拥有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基本合理的专业教师36名,其中,硕士生导师20人,省级高层次人才5人,高级职称教师20人、中级职称教师16人,22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另具有高级实验师3人。近年来,学科组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厅局级科研项目13项,到账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获得各级科学技术奖12项,授权专利25项;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160余篇。

2.2 主要研究方向

(1) 原子与分子物理

① 纳米材料设计与分子模拟:基于第一性原理,发展能够描写大量原子分子在远离平衡条件下运动的理论模型,用以预测在给定实验条件下所制备的纳米材料结构,纳米材料的力、热、光、电、磁性能的计算模拟研究。

② 纳米光电材料的制备和应用:一维纳米材料取向生长的研究,粒子辐照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纳米材料场发射特性研究,半导体纳米薄膜材料的制备,新型磁、光、电以及存储材料的制备、开发等。

(2) 凝聚态物理

① 新型金属功能材料:主要从事内耗与固体缺陷、高阻尼复合材料、超轻泡沫金属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其应用的基础研究。

② 电子功能材料:主要从事新型电子功能陶瓷材料微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锂(氧)离子导体的输运机制及性能优化研究。

(3) 无线电物理

主要从事复杂地/海表面下目标电磁散射、电磁逆散射、电磁成像,雷达和无线通信环境监测与仿真等问题的研究。

3.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术学位)

3.1 学科简介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发展自原2003年获批的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学位点,并于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开始招生。目前,本学科梯队建设上形成了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人员队伍,现有校内教师31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1人,有博士学位者14人,硕士生导师17人,已经形成目标特性分析与识别、GNSS应用与短距离无线通信、机器学习与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等四个较为明确的研究方向。近年来,本学科共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省部级和地方科研项目50余项,获得省、厅等各类奖项20余项,专利40余项,出版著作、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0余部,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50余篇。拥有陕西省能源大数据智能处理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延安市信息处理与测控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与国内外高校与研究机构具有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学科一直坚持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师德师风优良,育人体系健全,培养了一大批扎根陕北、具有“延安精神特质”(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的优秀学科人才,倍受社会各界赞誉。

3.2 主要研究方向

(1) 目标特性分析与识别

以复杂环境电波传播、散射、反演与识别快速算法及应用为主要研究内容。

(2) GNSS应用与短距离无线通信

以北斗精确定位、地物感测以及数据短距离无线传输与通信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

(3) 机器学习与智能信息处理

主要侧重于研究将现代智能信息处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应用于现实的各类信息处理系统设计中,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现代传感与检测技术、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智能材料工程、通信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应用。

(4) 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

侧重于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实现对生物视觉的一种模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采用神经网络及其相关技术对采集的图像或视频进行处理以获得相应场景的多维信息,最终给出面向任务的解决算法与方案。

4.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

4.1 专业领域简介

延安大学电子信息专业主要依托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的相关学科,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的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以及2010年获批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学科现有教师32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3人,硕士生导师14人;具有博士及以上学历18人,已经形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等较为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具有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工程和网络与信息安全7个研究领域。拥有陕西省能源大数据智能处理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延安市信息处理与测控技术重点实验室、华为网院、ICT产教融合中心、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与国内外高校与研究机构及多家企业具有广泛的交流和长期合作。近年来,共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5项、省部级和地方科研项目60余项,获得省、厅等各类奖项30余项,专利60余项,出版著作、教材和教学参考书20余部,公开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完成横向科研项目20项,到账经费600余万元,为电子信息工程硕士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 主要研究方向

(1)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致力于电子系统综合设计、信息感知与处理两个领域。其中,电子系统综合设计立足于具体应用实用电子系统设计和通用中规模电路集成技术,重点研究传感器及其感测系统的设计;把感测调理电路与集成电路技术相结合研究中规模集成电路。信息感知与处理主要针对复杂环境目标电波传播、电磁散射特性分析及目标识别、成像等相关问题,开展复杂背景与目标复合散射特性分析、电磁时域计算方法、目标探测、复杂地(海)环境目标特征识别与电磁成像、环境电磁学等方面相关问题研究。

(2) 控制工程

针对工业领域优化工业生产过程,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发挥智能控制优势等实际需求,围绕智能控制理论研究与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以及网络化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等研究方向,开展机械、化工、物料装卸运输、机械手和生产自动线等工业生产过程的控制及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针对能源装备、农业设施以及集成电路制造等相关领域的复杂控制系统的建模、预测、优化决策、控制及其工程应用关键技术,重点进行农业设施自动化和能源装备工业过程的自动控制技术研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电子元器件设计、新型传感器设计以及智能仪器仪表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研究。培养学生具备掌握控制理论与应用能力、工业控制计算机应用软件应用能力、分析网络结构与优化能力。

(3) 人工智能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能源行业、农业、医疗等方面开展智慧油田、智慧工厂、智慧矿山、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能信息材料设计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开展计算机视觉理解、图像分析与应用、多模态信息融合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综合应用研究。在计算机视觉理解、工业人工智能、多模态信息融合、网络模型压缩、遥感图像处理等应用需求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从事图形图像、语言信息智能处理的研发能力。

5. 学科教学(物理)(专业学位)

5.1 专业领域简介

延安大学学科教学(物理)专业学位于2014年开始招生,本专业通过物理学教育理论的学习以及论文的撰写,使理论联系实际,在提高物理学教育理论修养的同时,增强物理教育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逐步提高物理学教育的科研水平,使之成为中学物理教育的骨干,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物理教师和管理工作以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础教育学校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本专业方向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近年来主持全国级科研项目2项,承担、参与并完成地厅级以上教育科学规划和教改课题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6部、获地厅级以上科研奖和教学成果奖4项。现有专职导师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校外导师7人,均为陕西省重点中学的高级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实践教学研究经验。本专业方向主要的研究特色包括基础教育物理课程与教学的实践研究、中学物理实验研究、物理教师教育研究、科学教育研究等。同时,延安市多所省级重点和示范中学为本专业方向的合作单位,能够为本专业方向研究生培养提供充足的实习场所和实践机会。

5.2 主要研究方向

学科教学(物理)不区分方向。实行双导师指导和导师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模式,其中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中期检查、预答辩等培养环节由导师组集体指导;课程学习采用课堂讲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模拟课堂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自学,组织咨询辅导;加强实践环节,安排教育实践活动,有10余个职责明确、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

三、物电学院硕士生导师信息

专业、研究方向

导师

导师在研项目名称及编号

0702 物理学 (学术学位) (全日制)

01 原子与分子物理

张富春教授

金属负载3d过渡金属掺杂Bi4O5Br2纳米结构协同光催化机理研究:62264015

杨延宁教授

延安山地苹果灾害防护系统开发:SL2019ZCNZ-001

何智慧教授

金属-介质混合超材料中宽带单向无反射及开关特性研究:62065017

李伟博士

基于SU(1,1)李代数结构量子系统精确解的非绝热动力学研究:22JK0617

李刚副教授

基于弱测量理论的光力学系统中非线性作用的研究:2021JM-414

郑艳艳博士

基于人工原子与光学微腔的量子信息处理:YDBK2019-53

李雁鹏博士

利用谐波辐射在超快时间尺度内探究分子中核与电子相互作用动力学的理论研究:YDBK2018-33

宋宇博士

 

02 凝聚态物理

郝刚领教授

高阻尼多机制协同高分子/CuAlNi复合材料构建及其阻尼机理研究:52061038

王伟国教授

轻质高阻尼合金Ti3Sn的阻尼机制及其中温区阻尼性能调控机理研究:12064044

王新福副教授

约束条件下三维铝基拉胀材料吸能特征与阻尼机制研究:12062025

汪聃副教授

晶界与取向简单耦合小尺度TWIP钢的孪生及力学行为:52261029

杨智敏副教授

类热光伏能量转换系统的光谱匹配与优化理论研究:12004327

曹舒尧副教授

KSr2Nb5O15基陶瓷光学性能研究:YDBK2022-17

杨亮副教授

用于仿生机器人的新型执行器开发与调控机制研究:YDBK2023-09

李先雨博士

 

03 无线电物理

任新成教授

陕北地区典型地物背景与目标复合电磁散射研究:61861043

田炜副教授

宽带脉冲对粗糙面上方目标电磁耦合的高效时域算法研究:2023-JC-YB-539

杨鹏举副教授

动态溢油海面的电磁散射机理和SAR成像模型研究:62061048
基于GNSS散射信号的海面溢油探测技术研究:2023-YBGY-254

赵晔副教授

海面与舰船目标全动态电磁散射回波模型及高分辨SAR成像研究:62261054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术学位)(全日制)

01 通信与信息系统

任新成教授

陕北地区典型地物背景与目标复合电磁散射研究:61861043

张玉强教授

复杂半空间下方埋藏目标电磁散射的时域快速算法研究:61961041

曹新亮教授

北斗GEO信号在陕北空域对流层传播规律研究及其延迟模型重构:62141107

周美丽副教授    

人工智能赋能下的绿色物联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理论与方法:YS2022YFE011710

雷文礼副教授

智能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YDBK2018-39;基于linux的疫情防控校园门禁系统平台终端研制:ydfk062无人机电磁环境下节能通信研究:2021ZCQ015

杨鹏举副教授

动态溢油海面的电磁散射机理和SAR成像模型研究:62061048
基于GNSS散射信号的海面溢油探测技术研究:2023-YBGY-254

刘巧平副教授

 

周学军副教授

 

侯鹏锋博士

基于扩散的分子通信信号转导信道研究:YDBK2022-04

02 信号与信息处理

张富春教授

金属负载3d过渡金属掺杂Bi4O5Br2纳米结构协同光催化机理研究:62264015

杨延宁教授

延安山地苹果灾害防护系统开发:SL2019ZCNZ-001

白宗文教授

工业人工智能中跨媒体协同深度安全态势感知理论和应用研究:62266045
人工智能赋能下的绿色物联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理论与方法:YS2022YFE011710

邵婷婷教授

贵金属掺杂SnO2基CO气敏特性的理论模拟、合成及机制研究:2021JQ-635
测井岩性剖面精细划分方法研究及模块开发:CXY202105

董军堂副教授

 

张水利副教授

 

路绍军副教授

 

方世鹏博士

基于滑模极值搜索算法的电机最优控制:YDBK2022-06

0854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全日制)

01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张玉强教授

复杂半空间下方埋藏目标电磁散射的时域快速算法研究:61961041

曹新亮教授

北斗GEO信号在陕北空域对流层传播规律研究及其延迟模型重构:62141107

杨鹏举副教授

动态溢油海面的电磁散射机理和SAR成像模型研究:62061048
基于GNSS散射信号的海面溢油探测技术研究:2023-YBGY-254

田炜副教授

宽带脉冲对粗糙面上方目标电磁耦合的高效时域算法研究:2023-JC-YB-539

赵晔副教授

海面与舰船目标全动态电磁散射回波模型及高分辨SAR成像研究:62261054

02 控制工程

张富春教授

金属负载3d过渡金属掺杂Bi4O5Br2纳米结构协同光催化机理研究:62264015

杨延宁教授

延安山地苹果灾害防护系统开发:SL2019ZCNZ-001

邵婷婷教授

贵金属掺杂SnO2基CO气敏特性的理论模拟、合成及机制研究:2021JQ-635
测井岩性剖面精细划分方法研究及模块开发:CXY202105

董军堂副教授

 

余知朴博士

基于人因预测模型的大数据监测技术研究:YDBK2020-14

03 人工智能

白宗文教授

工业人工智能中跨媒体协同深度安全态势感知理论和应用研究:62266045
人工智能赋能下的绿色物联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理论与方法:YS2022YFE011710

周美丽副教授    

人工智能赋能下的绿色物联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理论与方法:YS2022YFE011710

张水利副教授

 

雷文礼副教授

智能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YDBK2018-39;基于linux的疫情防控校园门禁系统平台终端研制:ydfk062;无人机电磁环境下节能通信研究:2021ZCQ015

045105 学科教学(物理)(专业学位)(全日制)

本学科不区分方向

任新成教授

 

刘竹琴教授

 

杨能勋副教授

 

石延梅副教授

 

曹冬梅副教授

 

苗红梅副教授

 

刘艳峰副教授

 

 

四、初试及复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1) 初试及复试科目

专业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0702 物理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30大学物理(力学、电磁学部分)

④843热力学统计物理

F38光学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46模拟电子技术

F39数字信号处理

0854 电子信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1电路

F39数字信号处理

045105 学科教学(物理)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733教育综合(自命题)

④830物理教学论与大学物理(大学物理主要包含力学、电磁学两部分)

F40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课程标准

 

(2) 初试科目参考书目

初试科目代码

初试科目名称

适用专业(代码)

参考书目

备注

730

大学物理

物理学(0702)

普通物理学教程(力学),漆安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普通物理学教程(电磁学),梁灿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普通物理学教程(第二版,上册),白少民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考试内容含力学、电磁学两部分内容

843

热力学统计物理

物理学(0702)

《热力学•统计物理》(第六版),汪志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846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童诗白,华成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821

电路

电子信息(0854)

李瀚荪,《电路分析基础》第五版,2020年。

 

830

物理教学论与大学物理

学科教学(物理)(045105)

《中学物理教学概论》第四版,主编:阎金铎 郭玉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大学物理学》(简明版)上册,主编:毛骏健,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

大学物理考试内容包含力学、电磁学两部分内容。

733

教育综合(自命题)

教育(0451)

《教育学基础》(第三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2014。

《当代教育学》(第四版),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中国教育史》(第三版),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陈琦、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复试科目参考书目

复试科目代码

复试科目名称

适用专业(代码)

参考书目

F38

光学

物理学(0702)

《光学教程》(第五版),姚启钧,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F39

数字信号处理

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

电子信息(0854)

《数字信号处理》(第四版),丁玉美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F40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课程标准

学科教学(物理)(045105)

1.《中学物理教材分析》,魏华 王运淼 杨清源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五、其他

1. 奖助政策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1) 学校设有国家奖学金,获奖者奖励20000元。

(2) 学校设有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学年6000元,有固定工资收入者除外。

(3) 学校设有学业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10000元,二等学业奖学金6000元,三等学业奖学金3000元。我校新生学业奖学金覆盖面为75%左右。

(4) 学校设有研究生“三助一辅”岗位津贴,受聘者每月津贴一般不低于500元,最高可达1500元。被我校考核认定为“创新人才生源选拔计划”的学生,在读期间均可享受助研岗位津贴。

(5) 学校设有“宝钢”奖学金,宝钢优秀学生奖10000元、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20000元。

(6) 学校设有研究生创新基金和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经费。

(7) 学校设有困难学生入学“绿色通道”。

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奖助政策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2. 校园文化

(1) 学术论坛

为活跃学术气氛,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学术交流,进一步培养广大研究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开拓学术视野,丰富知识储备,学院会定期举办学术论坛,并设置一、二、三等奖,对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及丰厚的物质奖励。通过学术交流,促进了师生互动和优秀研究成果交流,激发了研究生创新精神,培养了实践能力。

(2) 学术报告

为进一步增强学术氛围、促进学院各学科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更上新的台阶,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学院定期邀请校外专家线上/线下为师生做学术报告。

3. 研究生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和竞赛获奖情况

2021年度物电学院研究生发表CSCD和SCI收录论文共16篇。获“格致杯”物理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2021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A类)三等奖1项,陕西省第十三届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非英语专业组)三等奖1项。

2022年度物电学院研究生发表CSCD、EI和SCI收录论文共1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篇(一区Top 3篇,二区2篇);EI收录1篇;CSCD收录3篇。获陕西省第六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论文)、三等奖1项(专利);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2项;获“格致杯”物理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校级各类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4. 就业情况

物电学院2022年顺利毕业31位硕士研究生,其中物理学专业8个,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10个,学科教学(物理)和课程与教学论共13个。考博1人(上海大学),国有企业8人,中初教育单位7人,其他事业单位5人,其他企业5人,高等教育单位1人。

物电学院2023年顺利毕业43位硕士研究生,其中物理学专业9个,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23个,学科教学(物理)11个。考博1人(太原理工大学),国有企业9人,中初教育单位7人,其他事业单位6人,其他企业11人,高等教育单位1人,机关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