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河北工程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学校导航

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是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始终坚持党的民族工作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相结合,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普遍性相结合,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尊重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努力探索办好民族院校的新路子,学校的各项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学校占地1550余亩,校舍面积100万余平米,馆藏图书697余万册,拥有全国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环境。

  学校现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27000余人,面向全国招生,在山西、内蒙古、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甘肃、宁夏、新疆、河北、安徽、江西、重庆、四川和青海等省(区)进入本科一批招生,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超过60%。学校现有教师1392人,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工程人选75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9人、国家级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28人、楚天学者23人、二级教授22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51.94%。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发展良好的师资队伍正逐步形成。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面向地方,面向全国,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服务,为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的办学宗旨,现有10大学科门类的84个本科专业;拥有民族学和中国语言文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24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授权学科覆盖了除军事学之外的其他全部12个学科门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校现有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9个,一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二级重点学科4个;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品牌专业,40门国家级、省级各类精品课程,13个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9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实验室、基地、中心),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亿多元。

  学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民族学、化学、药学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08年学校成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十二五”期间,学校承担国家级项目316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169项,国家社科基金129项;承担横向课题379项,与企业签订技术合同244项。出版学术专著309部,获授权专利122项。发表各类论文5613篇,其中CSSCI论文1143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90篇),SCI论文1041篇,EI论文1,112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44项;2项研究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26项调研报告被政府采纳。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训激励各族学生奋发图强、全面发展。60余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13万余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随着教育改革与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加快了对外交流、开放办学的步伐。目前,学校已与美国、英国、法国、乌克兰、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泰国、老挝等数十个国家(地区)的5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2008年学校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联合创办了“孔子学院”。学校定期选派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从事科学研究,也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合作,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

  近年来,学校事业发展提质增速。2001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2年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2003年9月,成为国家民委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建院校;2005年5月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再度荣获优秀;2008年,学校获“国家民委文明单位”称号;2009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15年,成为国家民委、教育部、湖北省共建院校;2015年,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2017年,民族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三;2001年至今连续16年8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校园)。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和民族工作重点,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办学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勇于创新,大力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特色荣校”战略,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民族大学,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