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简称福建物构所)由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卢嘉锡院士于1960年创建,是中科院优秀研究所。经过50多年发展,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及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等230多项重要科技成果和奖励,已成为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结构化学、新材料与器件集成与应用的综合研究基地。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海西发展战略,2010年6月18日,中国科学院、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州市人民政府举行了共建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的签约、授牌和奠基仪式,海西研究院以福建物构所为基础和法人依托,下设物质结构研究所、材料工程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集成研究所、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及海峡两岸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和中科院海西育成中心。2015年5月19日,海西研究院建设顺利通过中国科学院和福建省、福州市共建三方组织的验收。
海西院目前共有各类职工940多人,其中:中科院院士5人(含兼职3人),研究员100人,副高152人,国家级人才19人,国家万人计划6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2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0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2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4人,中科院高层次人才45人,福建省引进人才37人,集聚和培养出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
海西研究院(福建物构所)是197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和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化等6个博士、硕士培养点;生物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光学工程、控制工程5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化学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在读学生规模605人。2016年全年共招收博士后45名,出站博士后26名,截止2016年底在站博士79名。2016年研究生导师总数114人,其中博导67人,硕导47人。
近年来,海西研究院(福建物构所)不断加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拥有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光电子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纳米催化材料与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中科院光电材料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煤制乙二醇及相关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功能纳米结构设计与组装重点实验室等10多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形成科学前沿、战略高技术和工程化有机互动的科技创新平台布局。
海西研究院(福建物构所)立足“注重原创基础研究,加强变革创新,促进成果转移转化”战略定位,发挥结构化学、催化化学、晶体材料和激光技术等学科优势,促进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装备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有重点地开展前沿科学研究、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技术集成创新、工程化示范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进行科研布局,建立了“海西创新群体—区域研发中心—战略新兴产业”的开放科技创新体系,创建了重大目标产出导向的“前沿科学—变革技术—产业示范”三者互动科技创新价值链,成功实现从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到应用研究、工程产业化协同发展。
注重源头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引领国际结构化学和光电晶体材料学科发展,取得了以“中国牌”BBO、LBO等一系列光学晶体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引领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使我国成为激光晶体大国和强国,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突破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培植了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辽金煤化工有限公司、福建创鑫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海泰光电科技、福建中科华宇、福建中科光芯、福建中科光汇和福建中科芯源等十多家高科技企业。
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海西研究院(福建物构所)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以“率先行动”计划为主线,科学谋划“十三五”发展规划,持续深入实施“一三五”规划,加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完善“前沿科学—变革技术—产业示范”开放互动式科技创新价值链,建设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全链条贯通的创新研究院,实现重大成果产出,成为从原创基础研究到变革创新、促进成果转移转化的典范,成为国际一流的物质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新的贡献。